数字校园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它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被赋予了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内涵。在Web2.0时代,数字校园的最高境界是基于互联网下、统一于一个应用平台下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其核心特征在三个层面反映: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互相感知的接口。在具体建设中,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基础;集成化和智能化是核心;智慧化的云计算是灵魂。
从逻辑功能方面来看,可以将数字校园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基础设施层;二是基础支撑平台层;三是统一信息层;四是应用系统层。这些层次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基础设施层是实现校园数字化的前提条件,涉及很多硬件设备,包括数字投影系统、电子黑板、数据中心设备以及多媒体网络等。基础支撑平品台层能够对各种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支撑,包括身份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等。统一信息层能够对信息进行综合的展示及查询,能够直接联系下层应用系统,并在各应用系统当中对相关用户信息进行查询,同时也能利用网页形式对信息进行集中的展现。应用系统层是数字校园当中的业务应用平台,能够进行教学服务、管理服务等,是校园数字化功能应用的重要保障。
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校园网络建设。在对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它的稳定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使校园在教学、管理以及资源共享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网络环境。校园网络具体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通常每栋教学、办公楼都要保证千兆网络,而达到桌面也要保证有百兆网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纯千兆网络加以设置。
第二,数据中心建设。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安全、高效、节能是其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要求数据中心能够对各项信息化服务要求加以满足,特别是在大数据的收集与应用方面,能够使校园建设获得相应的参考,对校园数字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数据中心的建设内容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系统以及存储操作系统等,可以利用虚拟手段对存储和服务器进行整合,达到共享存储资源的目的,使服务器当中的软硬件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挖掘,而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用途就是对各项数据进行存储和查询,在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合理的选择。
第三,网络安全和管理系统。学校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至少要配备一名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使校园网络可以正常运行,并利用技术手段,对信息安全加以保障,例如防火墙等系统的安装与强化等,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对于网络安全并不重视,但在遇到问题时,非常容易造成网络故障,导致数据丢失,甚至为学校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的强化。
第四,数字多媒体教室。在现代教学当中,数字化教室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内容涉及到电子黑白板、扩音系统、展示系统、集中控制系统、课堂练习反馈系统以及电子书包等等,这些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有效构建。
2.应用服务建设
第一,教学服务。主要是一些数字化服务内容,包括教学活动、资源管理等,这些服务主要借助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档案系统等平台来实现,所以,中小学需要结合自身需求对教学服务平台加以建设。
第二,科研服务。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包括教研活动和科研管理等,具体由网络教研平台以及科研管理平台来实现。
第三,管理服务。能够使学校的管理获得数字化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管理、学生管理以及自动办公平台等。
第四,公共服务。全校师生都可以从中获得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包括办公OA以及数字图书馆等服务。
3.数字资源建设
中小学校当中的数字资源包括场馆资源、图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等,其中建设的重点是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商业、非商业或自主开发等途径获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数字资源与相关硬件基础同样重要,是校园实现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法
1.对特色应用进行强化
从本质上来看,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实际就是对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中小学校应该对数字校园在各业务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加以了解,包括教研、管理以及家校互动等领域,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工作重心以及改革目标,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校建设思路加以完善,确保校园数字化建设方案能够适应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其发展牵引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对创新应用以及课程整合加以突出
当前阶段,怎样在教育教学当中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数字校园建设期间,中小学校应该从创新应用以及课程整合入手进行思考,在创新应用方面,要对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加以关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大数据内容,对其中教学数字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以此为基础实现教育流程的合理优化,而在课程整合方面则需要关注传统教育与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有效融合,要对上述思想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建设。
3.加强服务拓展
在建设数字校园期间,不仅要对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进行提升,使其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意识,增强教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教育创新的能力,还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加以改变,将原有的教师教学服务,转向学生的学习服务,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以学生为中心对新型学习环境加以构建,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使学校教育能够向社会环境开放,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有效互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教育环境。
4.提升教学应用的社会化、智能化和趣味化
建设数字校园,需要在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不断的深入,提升教学应用的社会化、智能化和趣味化,在建设数字校园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中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应用;构建学习环境时,要在教师备课、教学以及测评等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对于学生学习,要对其学习习惯加以培养,使其能够形成终身制的学习能力,要对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其信息素养进行提升,对于教学空间内容,要在结合社会与家庭的同时,对其进行不断延伸。
5.对移动技术的应用加以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手持设备为基础的研究正在不断涌现,包括一对一学习、普适学习以及移动学习等,这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使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建设数字校园的过程中,中小学校应该对移动数字校园方面的建设进行深入探索,利用移动技术,对自身教学环境进行优化,使其能够适应学校的未来发展。
6.实现信息化的区域教育和校园数字建设的有效结合
数字校园不但要在学校范围内对各项业务进行数字化建设,还要对校园教育服务方面的功能进行有效深化,使校园时空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实现校内外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也说明,校园数字建设与区域信息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区域资源共享、公共服务、教育管理、教学规律挖掘以及校园系统互联等方面,信息化的区域教育设施都能够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深化的过程中,要对区域信息化方面的相关应用措施进行不断深化,并将其向校园数字化设施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融合,使校园当中的数字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估标准
总体而言,需要贯彻落实“以教育应用为主导,技术装备为保障,效益评估为手段”的数字校园建设原则,对于建设成效的评估,我们初步考虑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机构队伍、人员培训、制度与保障
对学校的评测点主要包括:有校级领导主管并定期召开的信息化工作会议,每学期至少1次,有相应的会议记录和过程性材料;有中层管理机构(如教育信息中心等),能够撰写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其中人员、职能、职责、待遇明确;有经过培训的专(兼)职音、视频资源制作人员;有多学科数字化校园应用研究团队及相关应用研究资料;教师按要求参加并通过省市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相关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在墙上贴出(含管理、应用、网络安全、人员培训等);每年均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设备增添和更新、维护和保养、软件更新和相关应用服务等。
2.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专用多媒体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室占班级总数比例、自动录播教室、校园网络管理中心、校园广播系统、生机比、师机比达标。在主要公共区域或教室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公共终端供学生使用;网络中心的环境要求达到省标相应的标准(布局、位置、面积、温度、相对湿度、避免阳光照射、防静电设备、防雷设备、消防设施、技防设施);校园网络出口设备选择支持百兆以上带宽的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有网络行为管理的措施(3分)。校园网出口位置设置NAT设备及配套的NAT日志记录和查询系统,保存至少60天的可查询到每个用户网络访问记录;依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需求,合理构建安全可集中管控的无线网络环境。办公区域、会议场所、图书馆等能够支持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办公、教学和移动学习;网络中心有标注规范的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并贴在墙上。网络信息点覆盖所有教育教学场所,提供端口对照表与维护记录等。
3.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有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并及时补充、更新;资源覆盖所有学科和年级,并有一定的存量,按年度列出制作校本资源的目录;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多媒体课件、试题试卷、网络课程、研究性主题资源等;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地上载、下载、检索、浏览、重组和收藏资源;市、区、校的资源开发实现联动,优质的校本资源共享(上传或开放链接);示范级学校应在所在市(区)的资源建设共享排名前列等。
4.校园数字化管理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信息发布、更新及时;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进行统一身份认证;校内工作人员能够依据权限发布和获取信息;提供统一用户管理,实现用户账号信息集中管理,与上级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实现单点登录功能、提供访问统计功能;校园网上有每周工作安排、公示、通知、文件、作息时间表;提供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功能,包括收发文、文件流转、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
5.校园数字化应用成效
这里的评测点主要包括:有电子备课教案(资料汇总,包含课件、教案等);计算机房等专用教室使用效率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课课时不低于学期总课时的80%;有数字化的成绩分析、试卷分析、交流沟通记录、教学反思等;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中至少有1门是基于网络学习的课程,并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有相关的教育技术方面的论文、论著,支持同学科教师协同设计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有学生个人主页、班级主页,初中(含)以上有学生制作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学生能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在线测试、选修课程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近两年内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获奖;学生能熟练使用不少于3种的网络交流工具(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与同学、教师、专家交流等。
四、问题和反思
我们发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亟待统筹解决。其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一是创建工作时间短,往往需要一年就呈现一定的成果。二是创建工作量大,其中包含建设、应用、总结等诸多方面。三是创建工作涉及面广,不仅仅是对学校部分工作信息化改进,还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全面革新、对学校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对学校办学模式的全面优化。因此,数字化校园创建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要上至一把手校长,下到一线教师,集体统一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全体形成合力。另外下列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首先,期待更高位层面提供的功能服务。教育教学许多工作流程具有一致性,如果能在区级、市级层面来统一部署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定制开发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数据上下贯通一致。
其次,轻量化的应用与统一身份认证的矛盾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采用网上免费的轻量化应用来解决,但是这些应用要做统一身份认证很困难。
第三,技术发展与标准测评的问题。比如物联网的许多技术并未成熟,代价也高,而考核指标有物联网应用。所以我们只能先暂时试点,等技术发展再铺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校园建设是中小学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学校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经过前一阶段建设工作的实践和总结,认为数字校园建设要有八大思维,即整体思维、移动思维、平台思维、智能思维、混合思维、跨界思维、数据思维和安全思维。通过八大思维的合力,未来希望达到以下十六个字的目标:统筹管理、高效决策、便捷服务、精细管理。我们坚信,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