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难题、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短板的紧迫任务,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为破解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探索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模式路径,2020年至2022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启动实施了历时三年的“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建设项目”,建立了22个试验区和121所试验校,协调了20所项目支持学校,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共同搭建应用平台、实施“三个课堂”、开展远程教研,构建智能课堂、共享数字资源,探索构建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新生态。项目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纳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实践探索:引领民族地区进入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赛道
三年来,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建设项目以教育数字化应用为核心,以“教育理念重塑、发展路径探索”为着力点,引入东部地区先进教育理念及前沿教学模式,破解了一些困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共享优质资源,构建共同发展理念。发展民族教育仅仅有硬件、软件的支撑是不够的,理念引领、模式再造、文化融合、优质资源供给才是关键路径。项目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辽宁、深圳、成都等发达地区协调了20所优质学校作为项目支持学校,与民族地区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机制,发挥“孵化器”“助推器”和“领头雁”作用,通过“一对一”“一对多”远程辐射携手帮扶,实现以教育数字化为核心的“先进理念引领、教学模式植入、文化交流融合、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了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教育之间稳定的共建、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纪念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题活动中,发掘、整合试验区试验校的红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力量,将思政课开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学校、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李大钊母校、红军村、泸定桥、国歌展示馆,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模式和思政课教与学方式变革,在云端“共同学党史、同上一节课”,形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氛围。这些教学实践,生动诠释了责任担当,更充分展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果。
实施远程教学,助推“三个课堂”建设。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远程教育形式,将发达地区名校优秀教师智慧、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文化辐射到边远民族地区学校,学校师生学习、工作融为一体,有效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民族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日制远程教学、“一师两课堂”模拟面授教学等远程同步互动教学,是民族地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最有效的途径。项目针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通过优质学校对现有教学流程进行再造,实施“同时备课、同时上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即“四同时”远程直播教学及异地同步实景实况双向互动教学的新模式,课堂教学原汁原味地输送到每所远端学校,将优秀教师智慧“活水”引入民族地区,带动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民族地区作为远端学校,通过参与名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真正实现“异地同堂”。同时,打造了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团队,助力民族地区学校实现“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为一批发展中学校成为优质学校注入活力,并走向优质特色的发展道路。
引入智能课堂,撬动课堂教学变革。教育数字化的实施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和技术应用,更重要的是重塑课堂教与学方式。项目聚焦课堂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引领民族地区学校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应用,创造栩栩如生的课堂教学环境,探索未来学习的新内涵、新图景与新场域,培养民族地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通过动漫创作、3D打印、机器人、STEAM课程、创客等创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由“维持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利用全息交互新技术,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互动体验式学习场景,把世界“搬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探索中学习、创造,推动信息技术由信息的呈现、传递角色,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技能转变;基于大数据进行智慧教学、学情分析、智能测评,客观、多维分析记录学生需求、成长轨迹,精准描绘、分析、评价学生的思维画像,由“用经验说话”的“模糊”进入“用数据驱动”的“精准”的科学化教学等,大幅度提升学业综合水平。
打开教研通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项目着力打开共同教研常态化“空中通道”,将相距遥远的民族地区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依托远程互动教研平台,创新网络教研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指导、示范观摩、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主题研讨等多种教研方式,打破时空局限,拓宽教研途径,在“名师引领、同伴对话、自我反思”中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内生动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
例如,基于大数据开展学情分析与精准教学研究,通过教研活动,共同诊断、把脉,聚焦问题,寻找教学策略;以智能教育为主线的公开课展示及精品课共享活动,将东部名校优质资源、特色课程与民族地区“一线相连”,同步开启“智慧课堂”直播云端互动;支持学校开展专题培训、微课推送、教学研讨等活动,将智能教育新理念送到民族地区,丰富教学资源、引领教师教研;聚焦民族地区真需求,精选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教活动,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应用,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扶持民族地区典型学校,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这些实践,为远端学校提供教研过程指导与督促,使其改进教学方式,及时解决远端学校教师面临的教学困难,服务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经验:教育数字化有助于民族地区实现“三个有利于”
民族地区试验区试验校建设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为宗旨,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了以教育数字化为主体、以榜样引领和技术力量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实践模式,实现了“三个有利于”,形成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建设项目实施中,东部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学校形成了共同教学、共享资源、同步教研、文化融合、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制度潜移默化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尤其是聚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多方协调资源,帮助民族地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把先进理念和物质资源送到雪域高原、天山南北等,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实践证明,以教育数字化为主体、以榜样引领和技术力量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实践模式,建立了一种“血脉相连,血气相通”的关系,促进了东部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及学校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在项目实施中,通过“三个课堂”等远程教育形式,有效将先进教育理念引入民族地区学校,从而成百倍、成千倍甚至成万倍地放大优秀教师智慧价值与作用,服务更多的学生,让大山里的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名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高校输送了一批批高水平人才,极大地增强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信心,较好地实现了教育公平中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实践证明,以教育数字化为主体,以榜样引领和技术力量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实践模式,助力解决了民族地区“上好学难”的难题,有效落实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工作宗旨,也践行了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
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信息高速路”,将名校成功经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及教师智慧输入远端民族地区学校,让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直抵民族地区学校,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榜样示范作用。民族地区学校切实转变了数字化时代的办学治校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了组织领导和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能力,创造了教师专业成长最快的远程“师徒制”环境。尤其是这种模式让大山里的孩子与城市名校孩子成为“同学”,唤醒了学生们的自信,大幅度提高了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全国著名高校,“开启了贫困地区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也回应了民族地区百姓关心的深层次问题。
实践证明,以教育数字化为主体,以榜样引领和技术力量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实践模式,实现了民族地区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教育的转型升级,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展望:构建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抓住“教育数字化应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保障机制建立”这重要的“三要素”,认真思考和统筹谋划教育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坚持“应用为王”这一核心,引领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数字化实践。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应用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的核心环节,应探索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发展路径和规律,让信息技术沉下去、用起来、发挥效益。
强化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要贯彻落实“应用为王”新理念,按照面向一线师生,遵循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原则,有效汇聚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等各类资源,指导民族地区学校共建共享、有效应用。同时,要大胆探索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供给以及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有效途径,探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强化教育全过程应用。要充分将教育数字化融合应用于教育教学、学生实训、学校管理、考核评价、教研培训、家校共育等各方面,倡导教育数字化应用的全过程、智能化、个性化,坚持“长期用、充分用、创新用”,用好用足。要全力支持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引领民族地区把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力争在顶层设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上有所突破,破解制约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难题。
抓住“数字素养”这一关键,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和能力培训。只有加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和能力培训,才能促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进行适应教育数字化要求的教师发展系统设计。重塑教师角色,推动教师教育变革,将教师数字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作为重要指标,引导民族地区教师主动改变适应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发展要求,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建设一批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体现当代教育思想和数字化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将“数字中国”“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数字化”以及智能教育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教育数字化理论与实践、智能教育实训等内容纳入其中,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推动其教师教育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
开展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数字化素养提升培训。全面提升管理者、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建立以“主题导向、任务驱动、持续进阶、评价随行”为指向的规范化教师培训模式,聚焦教育数字化专题开展常态化培训、学习及教研交流,在“国培”“省培”及“跟岗研修”培训中,增加教育数字化应用等学习内容;各地应认真落实教师规范化培训有关文件要求,建立资金投入、技术支持、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各司其职”这一保障,建立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有效机制。厘清政府、研究机构、学校和技术支撑等各方责任,真正建立起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专业引领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四位一体”发展机制。
将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数字化实施的推动力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充分认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作用和必将给教育改革创新带来的巨变,成为教育数字化发展建设中创新的领导者和主要的推动力量,承担制定教育变革的目标、基本路线、准则和时间表,以及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高质量信息化服务等任务,以确保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要利用好国家政策,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推进教育数字化工作。
将研究机构及专家作为教育数字化实施的指导力量。以问题意识和实践需求为导向,围绕教育数字化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引导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数字化实践研究,探究教育教学改进策略与路径,总结、提炼、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将民族地区学校作为教育数字化实践的主体力量。学校作为实践主体,要以建设智慧校园为载体,不断创建积累教育数字化资源,创建丰富的智能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将创新科技作为教育数字化实施的技术支撑力量。科技创新企业是教育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主体,承担着研发投入、服务和产品供应任务。政府应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建立完整的智慧化教学质量服务保障体系,为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